隨著中埃兩國雙邊關系的發展,埃及的中國公司和中國游客的數量與日俱增,中文逐漸進入埃及學生的視野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學習中文作為就業的一項技能。
從“語言魅力”到“文化魅力”
2007年,旨在教授中文的開羅大學孔子學院應運而生,這是埃及,也是北非地區的第一所孔子學院。開羅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王恩界表示,“隨著開羅大學孔子學院在埃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,今年招收學員將突破6000人,其中,社會學員比例高達40%。”
在1個月前剛剛落幕的“漢語橋”中文比賽總決賽中,埃及姑娘詩雨一舉奪魁,在談到與漢語結緣的過程時,她說:“最初選擇漢語是因為漢語能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,隨著學習的深入,我逐漸喜歡上漢語和中國文化。尤其是,2017年,我有幸到山東大學留學。期間,我跟隨學校去農村支教,這次難忘的經歷讓我對中國的了解進一步加深,也讓我確定了未來的職業方向。此后,我立志成為一名漢語教師,希望可以到母校開羅大學中文系從事漢語教學工作。”
像詩雨這樣的學生并非個例,王恩界告訴記者:“隨著學生們學習的逐漸深入,不少學生的學習動機發生了變化,從最初來自于就業的外在動機,轉變成對漢語、中國歷史和文化感興趣的內在動機。這一轉變也證明孔子學院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。部分學生從孔子學院結束學業后,選擇前往中國留學,從事漢語教學和漢文化研究。”
開羅大學孔子學院除教授漢語之外,在國慶節、中秋節等中國的傳統佳節期間,還組織講故事大賽、硬筆書法比賽、電影展映、太極表演、民樂欣賞等活動,讓學生們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傳播“互學互鑒、合作發展”理念
在談到開羅大學孔子學院的傳播理念時,王恩界說道:“中國的孔子學院所傳播的主要是語言,但是語言不可能完全脫離文化理念。應該說,我們在語言教學背后傳遞的是‘互學互鑒、合作發展’的理念。由于西方媒體長期主導國際輿論格局,一直以來,不少埃及學生通過西方的媒體來認識中國,這其中必然就有一定的曲解。面對這些質疑,我們為埃及學生答疑解惑,盡管在一些問題上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,但是我們始終堅持作到和而不同,求同存異。”
王恩界補充道:“在日常教學過程中,老師們既教授漢語和宣傳中華文化,又尊重埃及的傳統文化與風俗習慣,通過言傳身教,我們逐漸贏得埃及學生的好感,越來越多的埃及人愿意通過學習漢語來深入了解中國。”
開羅大學孔子學院成立之初,每學期招生人數只有幾十人,而2018年招生人數達到6000人。對于開羅大學孔子學院的未來,王恩界說:“孔子學院的未來發展與中國的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,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,相信海外的孔子學院會越來越成熟,教學活動也會越來越深入人心。”